英培安內外交困

英培安與徐惠民攝於1981年。
英培安與徐惠民攝於1981年。
  麗的呼聲屬下的幾個話劇組曾經是本地演藝界的搖籃,搖出眾多知名人物。廈語組有黃俊琪、謝金石、鄭源、林茹萍等;潮語組有陳澍承、張岳成、謝芝炫、佘興銘、林敏等;粵語組有劉錦煌、高丁仁等;華語組有陳伯漢、郭寶昆、高慧碧、陳龍玉(秦淮)、曾非敏、林剛、蔡芙蓉、曾生蓮、周全喜、周世強等;少兒組有朱為強、許廷芳、向雲、何潔、顏貴娟、林麗芳、胡敬中等。
  不過,好些人在麗的呼聲參加活動的時間很短暫,他們後來的成就未必能歸功於話劇組的培養。
  英培安便是其中之一。
  英培安比我早好幾年參加華語話劇組,當我加入時他已退出,彼此不認識。1971年我應召入伍,在第四步兵旅才結識了擔任文書工作的他。服完役後,偶然經過他開設的一家小書店,恰巧他欠缺人手,我便成了他的伙計。
  當時的培安在新馬乃至港臺都是頗受矚目的詩人作家。他的言論不無尖銳,諷刺十分到位,但思想並不極端,行為更無狂熱。他一度陷身囹圄,實在是受了牽累。
  當我在麗的呼聲任職後便邀英培安合作主持文化節目。通過他的關係,才有幸請到柏楊、氬弦、亦舒等作家為座上賓。此外,他還幫我編了不少幽默小品,對提高收聽率有很大的幫助。
徐惠民、顏貴娟、英培安、曾生蓮攝於1982年。
徐惠民、顏貴娟、英培安、曾生蓮攝於1982年。
  英培安用筆名孔大山與我輪流編寫並演播《雙星伴月》、《四星報喜》,是新加坡廣播界最早的環境喜劇。他編的劇本內容幽默雋詠,對白詼諧風趣,無須“三俗”便能令我等演員頻頻笑場,贏得聽眾喜愛更不在話下。藝人洪小凌也非常欣賞,遂向麗的呼聲購得版權,灌錄兩張唱片。後來培安寫得累了,便由我獨撐《鴛鴦蝴蝶》,他和我以及顏貴娟、曾生蓮演播。
  《大山與培培》是英培安的另一喜劇小品系列。我與曾生蓮演繹他筆下的一對歡喜冤家。他寫廣播小品雖不如寫雜文小說來得認真,往往在臨近錄音的最後關頭才完成急就章,但總不乏令人忍俊不禁的對白,我們演得過癮,聽眾聽得開心。
  英培安本來就不是池中物,一兩年後厭倦了趕劇本的生涯,把時間花在更有成就感的寫作上。沒演他的劇本之後卻播講了他的小說《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》。他憑此小說贏得1987年書籍獎,2003年又獲總統頒發文化獎。
  而今,英培安內有癌魔要鬥,外有官司要打,但願內外交困的他能逢兇化吉。

原載2010年8月25日新加坡《新明日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