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清元有先見之明

初出道時的黃清元。
初出道時的黃清元。
  「我們的國旗……,怎麼能忘記?」
  由於黃清元早期發音吐詞總分不清撮口呼與齊齒呼,「過去」唱得像「國旗」,便常有人拿他的代表作《蔓莉》來調侃,我也曾引用到自己的相聲作品裡去。卻原來,最早開這玩笑,並且是當著黃清元面開的,是看著他長大的Uncle Chan,已故的播音前輩陳邦維。
  黃清元很小就活躍於麗的呼聲大禮堂,七歲參加兒童歌唱比賽,十二歲便穿著短褲參加成人的文藝歌曲比賽。他是唱文藝歌曲「起家」的,無怪乎他最早的成名曲是《蔓莉》。
  我原聽說《蔓莉》是蒙古歌曲,但黃清元糾正我是新疆民歌。是的,那是「西部歌王」王洛賓在1939年前後以哈薩克曲風改編創作的,但歌中敘述的是一對蒙古族情侶——山道兒與蔓莉的真實故事。他倆同為宣傳抗日而奔波,後來女主人公不幸犧牲,臨死前囑咐愛人要把救國事業進行到底。
  據黃清元說,這首原是緬懷女英雄的悲壯詩篇,經一位檳城作家添加了前面兩段歌詞,成了一首單純的情歌。《蔓莉》經黃清元唱成了吉他樂隊伴奏的流行歌曲,立刻風靡遐邇。那以後,這首歌的原版似乎已經失傳,黃清元的版本倒成了原創,不僅在新馬流行至今,還倒流回中國去,臺灣的謝雷,大陸的王潔實、謝莉斯都曾推廣。
  把文藝民歌唱成流行歌曲,黃清元本是出於好意,想借流行的方式傳播較為健康的作品。然而這在當年簡直是離經叛道,新馬兩地都有人在報章上大力批判,甚至直斥它是「強姦」了文藝歌曲。
黃清元《蔓莉》唱片封套。
黃清元《蔓莉》唱片封套。
  但黃清元不以為意,他說葛蘭唱《教我如何不想他》也一樣惹來非議,沒有必要理會。歷史最終證明黃清元有先見之明,而今「強姦」也好「非禮」也罷,中國文藝歌曲流行化早已蔚然成風。
  黃清元笑稱也許自己走運,當年「唱甚麼歌都可以賣」。他不但曾是唱片公司的搖錢樹,也是七月歌臺最早的大腕兒之一。他說最高曾有一晚跑十三臺的紀錄,但二十多年前動過心臟手術之後,更重視養生之道,不再那樣拚命跑歌臺。
  黃清元篤信藏傳佛教,太太卻信仰天主教,夫妻不但不因宗教起衝突,還常相互關照。丈夫按時載太太上教堂,妻子在初一、十五提醒先生吃素。有如此和諧家庭,他怎能再唱《苦酒滿杯》?

原載2010年8月17日新加坡《新明日報》